fggg dfg dfgfg sdfsdf sdfsdf
承諾 承諾 ~~~~~~~記者:賴東明(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、台灣公益廣告協會理事長) 你願意給承諾嗎?你有勇氣信守許下的諾言嗎? 日本的產經新聞在二○○七年三月四日,於頭版顯著地位,以一公分半之字告知「文字將變大」。該文內容是向讀者許諾,將提供加大一號的字體,易讀的版面,充實的新聞,簡潔的報導,清爽的設計。這種新版面已從去年三月二十日開始。產經新聞之所以如此更新版面,加大字號,想必是眼睛老花的讀者增多。 而從二○○七年三月二十日迄今,產經新聞是否對讀者實現其諾言?做為其讀者,可感受產經新聞之許下承諾,完成兌現。是可以敬佩的報紙。 產經新聞常舉辦徵文活動以保持與讀者的互動關係,不管其舉辦徵文活動是主辦、合辦或協辦,其目的就是要掌握舊讀者或尋新讀者。 在其舉辦的徵文活動中,有一件是令人注目,也引人「感心」的。該徵文主題是「人人,天天在做的,要做的承諾」。 該「承諾」徵文競賽的廣告如此說著:「『承諾』充滿著人際的信賴,未來的希望。主辦單位非常重視此種認識,今後將持續舉辦下去。這就是對你的承諾。」 承諾在日文是「約束」,承諾本來就具有約束的力量。許下承諾後就要約束自己全力實現之。哪有說「馬上好」後,不約束自己去努力,而馬上改口說「馬上漸漸好」,說者如何能取得人際之信賴、未來之希望? 這「承諾」散文競賽之得獎作品有篇是〈祖母的最後承諾〉,作者是三十歲的青年。他寫的是兒時的回憶。全文大意為: 兒時常去祖母家,祖母常帶我去神社拔草,有一次看到一輛遙控汽車在細粒砂石道上奔馳,既帥又有趣。 祖母察覺之,問我是否想要?我則點頭答是。祖母對我說:「當你十歲時買給你,當成你長大的獎品,但你要等到那一天」。 祖母許下承諾,當我十歲時要送我一輛遙控汽車,我則許下承諾,在十歲以前必須安分守己不吵著要遙控汽車。就是麼簡單的祖孫承諾,卻是彼此約束。 我按捺不住性子,十歲生日的半年前,就常去玩具店探頭探腦,或向親朋吹噓十歲生日的祖母禮物,或向祖母提起遙控汽車,以防祖母遺忘。有一次去玩具店,選好自己喜歡的顏色、款式的遙控汽車向祖母撒嬌,現在買和以後買不都是一樣嗎? 然而祖母卻對我說,不是十歲生日的承諾嗎?信守承諾才會一直心爽。 十歲生日未到,卻傳來惡耗,祖母去世。我悲傷慈祥的祖母已不在人世,更悲歎渴望的遙控汽車不能進我手。就在這種家庭氣氛淒切中,我迎接了十歲生日,母親送我禮物,卻無法讓我心喜。因為我要的禮品尚未到手。就在失望與渴望中,母親遞給我以彩色風呂敷(日本的包裝布巾)包得整整齊齊的一個包包。接到包包直覺是祖母給的十歲生日禮物,我以為祖母已遺忘的遙控汽車。我拭著眼淚,凝視著當天我所選擇的遙控汽車就在風呂敷布巾裏。我不相信祖母已不在了,否則遙控汽車怎會在眼前? 我現已長大成年,迄今仍記得祖母「信守承諾才會一直心爽」的話語。孫子喜歡收到祖父母的禮品,而祖父母喜愛送小禮物給孫子,可說是家常便飯。 吾家五個孫兒、孫女,於二○○七年暑假時全員回台。台灣爺台灣嬤又帶他們去日本北海道遊個盡興。其中一個美國孫女D,獲得了台灣嬤所給與的Hello Kitty鉛筆、橡皮擦、小布鞋等欣喜至極。她知道Hello Kitty是日本的產品,到了日本北海道,就嚷著要找Hello Kitty產品。可惜的是人人忙於觀賞風景,未能助一臂之力。美國孫女D悵然若失,央求台灣爺幫忙,諾之。 去年四月陪同好鄰居文教基金會所組成的「古川町社區營造學習團」赴日。搭乘的飛機竟是Hello Kitty班機,心想美國孫女D如果坐上來將會何等高興??如果台灣爺的機會讓給美國孫女D,將會多適切而美好? 航行中空姐送來了糖果,包裝紙上印著有Hello Kitty,又有日本格言(或諺語)。端詳再三欲破解平時未見的日本格言。到底Hello Kitty想傳遞什麼日本文化給乘客? 手拿Hello Kitty糖果,眼盯其上的日本文字,尋思其意。航姐見狀,在下機前又送我四、五粒。 在古川町的會場進行交流,日方飛驒市觀光協會會長村坂有造要我致詞。乃從口袋摸出且獻寶航姐送的Hello Kitty糖果而說:此次來古川町考察學習,正如Hello Kitty糖果上的日本格言: 一、「丸子比得上鮮花」。這是吾人所需,意即過去的社造經驗比現在盛開的櫻花重要,取經之意在此。 二、「神壇上的年糕不會自動掉落」。明言台灣社造學習團會多問、多聽、多看、多想。務請多多指教。 日本格言應用在會場後,就從日本中部深山內陸的古川町,以國際郵寄給美國孫女D。心中猜想她將會有何種反應??那或許是台灣爺的痴情? 去年四月下旬從古川町回台後的星期六早上,有美國的電話傳來,台灣爺對著話筒說:「D孫,你收到Hello Kitty糖果了嗎?」回答的聲音是:「阿公謝謝,我分給同學吃了,她們很喜歡喔。」台灣爺聞聲楞住了。美國孫女D居然把自己喜歡得不得了的Hello Kitty分享給人。這是天性??還是家教??不管是哪一種,台灣爺樂在心裏,欣賞美國孫女D有如此善良心地。台灣爺只是實踐了去年北海道之諾言而已。卻意外發現慈懷心。 諾言的實現,對己而言是樹立信用,對人而言是給與歡喜。這真是人際關係上雙贏的事,夫妻生活貴在雙方和諧,是力求雙贏的努力。 有位日本的中年婦女,回憶其已去世的父親,寫了一篇散文,題目是〈父親的歌〉,描述其父如何努力去實踐約束,以取悅其母。 其文大意如是:現在回想起來,父親或許是歌痴。父親自認能活到七十歲,所以在六十歲生日就退休在家。其退休生活索然寡味,既不旅遊,又不書繪,也不呼朋,只是樂在與家人一起。 有一次聽見父親在家院子裏拔草時喃喃自語,悄悄走近傾聽,卻發覺父親在唱歌。躡足後退,奔去廚房告知母親有父親唱歌的新鮮事。母親亦覺詫異,乃靜靜移步前往,躲在父親背後,往前傾身探個究竟。回來後說:「是在唱歌,但不知唱什麼歌。」 母親說,結婚三十餘年來不曾聽過父親唱歌,也不曾接受過父親的任何禮物,母親久而習慣之,也沒什麼不滿。只是有天因小事起口角,母親對父親說:「是什麼生日,不曾有過禮物,不曾有過手帕,也不曾有過情歌。」 父親是正經的人,卻也是內斂的人。他或許擔心,送的禮如不合母親之意願,不知該如何? 從那次事情後,父親每在庭院拔草、種花就不停地哼出聲音,我或母親接近庭院,則哼聲就戛然停止。 母親生日當天,餐食有些豪華,母親也淺嘗紅酒,我則送禮使母親高興。當切蛋糕吹熄蠟燭時,父親小聲唱起歌,面對母親以眼傳情。 〈忘不了,我喜歡的人〉是一首三十年前的流行歌曲。唱完後,父親對著母親說:「生日快樂。如果這首歌合你意,以後每年都唱。」 母親瞇著眼睛,回憶父親唱歌的情景。後來連續七年,父親依其承諾,年年唱〈忘不了,我喜歡的人〉給過生日的母親,直至其病逝。 小小的口角,讓母親有了晚年的快樂生日。愚直的父親則信守承諾,如今常憶及父親,母女均認父親是歌痴無疑。 產經新聞對讀者許下承諾要將字號變大,它做到了;祖母對愛孫許下承諾要在其十歲生日時送遙控汽車,她以遺物的方式做到了;台灣爺對美國孫許下承諾要送其Hello Kitty產品,他以國際郵寄的方式做到了;父親對母親許下承諾要在其生日時唱歌,他以哼歌方式做到了。 承諾雖能取悅他人,但卻是在建立自己信用,挑戰自己能力,約束自己言行,完成自己人格。 講義雜誌2009/01/22小洪隨筆:人無信不立。建立自己的信用!
好站推薦:http://blog.yahoo.com/_HZPVN4ETFFQY7S6QTTIAKBHMIM